法主公全称都天荡魔监雷御史张圣法主真君,简称为法主圣君、都天圣君等,俗称法主公,客家人称圣君爷。是闽台粤一带传统民间信仰之一。道教正一道所祭祀的神祇,亦有人将他归为道教闾山派。闽、粤相信,法主公有监察神的神格,代表天帝监察民众,会在每月朔望到天庭禀报人间善恶,然后惩罚恶人,缉拿邪魔。该神信仰,流行于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广东潮州、梅州等地。法主公信仰,在17世纪经安溪闽南人传入台湾,以台北最为盛行。高雄市美浓区则是客家族群信奉法主公的主要地域。
张圣君,张公,张公圣君,古代中国道教和民间崇奉的神祇,监雷御史,五雷法主,荡魔将军,张圣公,张圣者,法主公,为海峡两岸居民所笃信的神明,并发展到以东南亚为主的世界各地,全球信众逾亿人,台湾信众一千多万。因他的悬壶济世,一般道士都会祭拜。
史载,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农历七月廿三,张圣君出生在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王审知开疆治闽伊始,瘴气疫疠流行,茅草初垦;加上乡村暴徒到处扰乱,村民深受其苦。这时的张年轻气盛,体魄健伟,精通武术,且为人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18岁被“闾山大法院”祖师许旌扬的数传弟子收为门徒后,三年后学成归里。
此后,他游走于永泰、闽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据史志记载,绍兴丁丑年,张圣君“到尤溪,募化缘金造桥亭”;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张圣君刻行法文祈雨,顿时大雨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张圣君寻找草药救病民,他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理。他后来在白云寺当头陀及老,淳熙十年(1183年),张圣君云游到闽清金沙镇,修成正果,坐在九龙溪的巨石上,羽化升天,时年45岁。
张圣君四岁随母江氏改嫁到盘谷连家,今盘谷之连姓族氏已绝迹,唯遗福坪村东南山坳处叫连厝林里之连姓旧址。据当地乡老所述,张圣君在当地也有一些传说,其大致情况为:
张圣君小时即很灵异,与一般儿童有许多怪异之处。传说有一天天刚亮,在离他家不到五十米远的陈里(今福坪村鳌头宫处)陈家人到他家告状说:“快去看一下,你家儿子到我家和我儿子打架了。”其母江氏十分诧异说:“不会有这样的事,我孩子还在床上睡觉呢。”陈家人不由分说将江氏拉到陈家,果然,张圣君正与陈家的几个孩子打得不可开交。江氏连忙把儿子拉回家,进门时却又发现张还蒙在被窝里睡得正香呢。
张圣君之连姓继父因家贫不能养育张,七、八岁时就让他去为人家饲牛,其中有许多的传说及遗迹。至十二、三岁时,就以伐锄柄以谋生,往大洋、红星、白云等地鬻之,故当地人称之为张锄柄。
张圣君在盘谷有许多传说,其中最重要的是与饲牛相关的故事。传说他在看牛时,既要到方壶岩顶练法术,又怕牛跑到田间园糟蹋邻人庄稼,于是景小试伎法,让牛圈在一块山谷中没草吃就吃石头。牛归栏后就跟牛主哭诉自己肚子虽满腹滚圆但吃的都是石头的事。张闻知后,就用燃香灸烧之黑点。
(盘谷)一天张饲牛到方壶岩对面山顶,见二仙人在盘石上下棋。张侍立一旁久观不去,仙人随手拿下一颗桃子让张吃,张吃一半苦涩难咽,就偷偷的扔了,不料这半颗桃成了一个桃岩石,仙人挥手让其离去。张从此悟道成了“半仙”(注一)。据说这对弈的仙人为元始天尊与太上老君(一说为钟离子,见宋,洪迈《夷坚志》)。今方壶山上有地名曰“仙桃坪”,上之盘石有对弈之痕,即为仙人遗迹。从此,张圣君便云游于邻邑之闽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游等地,修仙行道,济困救人。并到福州东禅寺剃度出家,取名圆觉,成为亦道亦佛的乡野道人。
在盘谷乡福坪村,历史上还有一种与张圣君相关的民间信仰,即“江师公”信仰。传说中的江师公为江七、江八、江九三兄弟,此三人为张圣君之母江氏之胞兄弟,俗谓张圣君之舅父。盘谷古时有江姓,今已绝迹。现仅于五公里处的邻乡红星乡礼柄村仍存此姓。虽然。福坪村江姓已无,但该村之张庄境长兴境、螯头境三个境区仍以江师公为境神,其历史已十分悠久。
在当地,江师公庙不但民间道坛上之道师供奉之,各境之群众都奉之为保境之神。据民间相传,张圣君其父故后,其娘家怜其母子孤苦伶仃而召回舅家,并择连姓改嫁,以救其贫弱张圣君之舅既为师公(道教前身法师之称呼,今仍沿其称号),对张自然有很大的影响。张圣君之所以以后有许多“闾山法”并与妖魔斗法故事,且成为道教闾山派之“张法主公”当与其娘舅之江氏师公之感染有关。今闽南道坛所尊之为“三坛尊圣江神仙”(漳平永福镇‘法主公咒’)即三位江师公。而世人因不识此中之奥秘,以至很少有人能识其中大道承传之真谛。
社会影响,法主公受到民间的广泛信仰
张圣君的信仰,在其羽化不久便风行闽中,并流行于闽南等地。除民间流行的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外,在宋代就有许多寺庙出现。最早记载张圣君祀庙情况的为宋人江迈(1123—1202)之《夷坚志》,据该书支戊卷五“任道元”条载:
任道元者,福州人,故太常少卿文荐长子也。少年慕道,从师欧阳文彬受炼度,行天心法,甚著效验。……淳熙十三年上元之夕,北城居民相率建黄禄大醮于张君者庵(黄校‘者’字疑误,吕本为‘张道者庵’)内,请任为高功。(江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戊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0月年版,第三册,页1089)
略其后,以张圣君为信仰神的祠庙开始遍布于闽中、闽南各地。德化石牛山之石壶寺亦始建南宋,庙中今尚存宋嘉泰进士黄龟朋所撰楹联“破洞伏魔于福地,传统度法保生灵”之遗迹。除此之外,闽清金沙堂、漳平虎符岩、古田圣君堂等古庙也都属宋代始建,可见南宋时张圣君之影响已极盛行于闽中及闽南地带。
据笔者考察,张圣君信仰在福建除闽东五县区域无影响处,其影响已广为播扬到闽北、闽西、闽中、云林、高雄等县市都是祀庙。它不仅是一般民间信仰,而由于道坛的传承,形成了福建民间道教闾山派两大组成支派之一的“张法主公教”(笔者另有专文叙述),是闽台道教闾山派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中的张圣君信仰已不是一个人物,并构成了一个不同地区信仰人物组合的道神系统,最普通的是“张、萧、刘、连四圣者”,由于民间各地信仰人物的羼入,所以又有“张、萧、饶”(南平、明溪等县市)、“张、萧、章”(德化)、“张、萧、连”(闽中各县)、“张、萧、章”(泉州)、“张、萧、黄”(永春)、“张、萧、吴”(漳州)、“张、萧、洪”(台湾)等等。
在 “张法主教”盛行的地区,不但民间信众广知张圣君传说,还都会诵念“张公法主咒”,而其咒语种类颇多,其中有一些地方尚有长达数百句的长诗,在永泰之月洲、盘谷等地称《张圣君履历咒》,在德化等地道坛中称《圣君历便簿》,这些“咒语”以张圣君身世及生平事迹,按其年岁由出生至得道升仙为序列,并将在各地显灵及遗迹为内容,颂扬他为民除害、显法驱妖的事迹。这种“颂道诗”也是极为特殊的一种闽文化现象。
但是尽管张圣君信仰的“祖殿”在许多地方都有出现,但其中并不否认永泰方壶发达地区为祖殿。如漳平道坛“张法主公咒”所奉的祖殿为漳平赖家山的虎符寺,但其咒中仍然不忘方壶寺之源头。其咒语云:
(吹动龙角应三声),应开虎符祖殿拜请张师公,请入瑜伽誓愿度。朝显玉皇亲命赐,敕赐三界驱雷神。或在瑜伽行正法,书写灵符救众生。当初有眼度弟子,传度坛前习法人。拜请福州永福县,盘谷龟峰山,[方壶](风符)岩中,敕封监雷张公法主降来临。(漳平市福兴坛民国甲戌年林法美抄本《请佛册全部》)
此外,在一些文献和道坛资料中,都有关于张圣君与盘谷的载述。如明-何乔远《闽书》卷之五〈方域志-永泰〉一节中亦说:“圣,县之平夹人。”永泰嵩口镇显承坛“请法主公词”中也说到“闽清县平角太平山……五雷法主圣君。”其中的“平角”亦是平夹,即盘谷之旧地名的方言谐音。另外,流传德化县或台湾新竹市香山区的张圣君传说中,虽然将其传说作了许多本地化的订正,如将随母寄养改为九岁,也未明确盘谷之地名。
但是其根据明朝柴石毫著《张公志三字经》改编的《张慈观年历》,所述“辅弼乡平角洋”为张随母改嫁寄养之地,可知盘谷(即平夹、平角)在道坛及民众心中是育化张圣君的圣地。
由此可见,张圣君信仰之影响,以及其发祥地永泰盘谷与方壶岩在各地道坛与信众中之重要地位。
人民信仰
张圣君,又称张圣者,号慈观,道教闾山派道士,被明正德皇帝敕封为“法主神号”。张圣者确有其人,于宋绍兴九年(1139年)农历七月廿三出生在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据《月洲张氏世谱》记载,张慈观是随王审知入闽始祖张睦第13世玄孙。张慈观的童年和少年都在苦难中度过,四岁丧父,后随母改嫁到盘谷乡连厝林里(今福坪村)的连姓人家为继子。七、八岁时,因家境贫寒,继父让他去放牛,十二、三岁时,以砍伐锄柄谋生,所以当地人叫他张锄柄。十八岁那年,他上闾山学法,修炼武功,决心扶正祛邪,救世救民。
《中国人名大辞典》、《福建通志》、《永泰县志》、《闽清县志》、《闽都别记》、《夷坚志》和《游宦纪闻》等对张圣者生平的记叙都大同小异:“张圣者,永福(永泰)人,以采薪鬻锄柄为业,一日入山遇仙,食以桃,因忽忽若狂,谈未来事无不验。素不谙书,忽奋笔作字,得羲、献体,因度为僧。作字多以左手,或足指扶笔……”此后,张圣者云游于本邑和邻县的闽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游等地。那时,南宋政府腐败,社会混乱,到处魑魅魍魉出没(称五通鬼),残害百姓。
张圣者目睹此景,大显神威,驱妖斩魔,除害灭祸,惩恶扬善,救民于水火。民间流传的《圣君履历咒》详细记叙其事迹:绍兴丁丑年,圣者“十九岁到尤溪,募化缘金造桥亭”;淳熙癸巳年“再造建宁水西桥”,时逢漳州大旱,“圣君顷刻行文法,须臾降下滂沱雨”;绍兴壬午年,闽清大旱,圣者“牵牛创凿水枧际,穿通灌溉旱水田”;淳熙戊戌年,尤溪“黎民患瘟疫”,圣者“寻找草药救病民”。张圣者对邪魔更是疾恶如仇,常怀济民救世之志。
绍兴己卯年秋,德化流氓地痞猖獗,圣者神通广大,降服了这批“五通鬼”,让百姓过安康的日子。圣者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教因果道理。路见不平,拔剑斩妖魔;遇大旱,凿渠引甘露;遇病民,寻草药治病,做好事不胜枚举。淳熙十年(1183年)圣者云游到闽清十四都金沙,修得正果,坐在九龙潭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岁。乡人即以其身躯塑像建金沙堂奉祀,此寺为张圣君之“祖殿”;当年,永福人以其头颅塑像,建方壶寺奉祀,称为“母殿”。方壶寺雄踞于盘谷乡岩狮峰峭壁悬崖下,占地3000多平方米,气势宏伟,绿树翠竹环抱,环境清幽。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辟为旅游景点。
张圣君的鸿恩大德,到处传闻,被万民崇拜敬仰,人们奉他为保境之神,塑像建寺奉祀。张圣君的信仰文化已传播到八闽大地,台湾的台北、宜兰、新竹、台中、彰化、云林、高雄等县市都有祀庙。
福建闽南地区、台湾各地,及远至印尼马来西亚的道士,也是以法主公的法术高明主治邪煞而崇拜他。一般人遇有疑难杂症,都会到法主公庙请求道士代为施法,为人们改运、补运、祈求平安。
在台湾,主公的诞辰祭日照例要举行盛大的迎神会,称之为“大龟会”。庙里会先准备面制的红龟,以及糯米制的红龟粿,让善信们向神祈求,谓之“乞龟”。乞求时要先在管事处登记,等到第二年必须还愿,且须加倍奉还,如果满三年未还者,管事就将他的姓名写在红纸上,贴在庙墙上,俗称“龟上壁”。还愿时,有些人会演戏酬神,锣鼓喧天,送迎大龟,谓之“还龟”。“乞龟”和“还龟”是祭主公的重点活动。
设法降黑雨
张公,或称五雷法主,监雷御史,荡魔将军、张公圣君、张圣君、张圣公、张圣者和法主公等。因他的悬壶济世,一般道士都会祭拜。
南宋时,朝廷政治腐败,民生凋零,怨声载道,到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殍” 。有一天,天廷玉帝得知东南沿海有一个贪官,刚愎自用,贪婪无度,吸尽民脂民膏,陷害无辜,遂敕旨对这个贪官所辖的地方三年不雨,以示惩罚。天不下雨,土地干裂,农作物枯萎,老百姓连吃水都困难了。
为此,很多老百姓请张慈观为其祈雨解旱。张慈观为济世利民,遂设坛祈雨,把表文发到东海龙宫,请东海龙王行云播雨为民解旱,东海龙王接到张慈观表文后,把玉帝不许降雨的玉旨转告他。张慈观急百姓之所急,又再上奏疏到灵霄宝殿,请求玉帝降雨拯救百姓干旱之苦。奏章一封一封地上送了,可是老天还是不下雨,张慈观见天不下雨,就腾云驾雾到南天门,施隐身法遁入灵霄宝殿中,看见他所上的奏章原封不动地放在御案前,张慈观看玉帝不关心人间疾苦,就把玉帝御案前的洗笔盂水倒下凡间,偷偷地离开灵霄宝殿回到凡间。
这时,很多老百姓都赶到张慈观跟前说:这次祈雨很灵,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的黑雨,对农作物无任何损害,而且生长的很快。
使计捉拿雷公
张慈观正在和老百姓为这场喜雨而欢喜之际,突然心血来潮屈指一算,天廷玉帝已查明他偷倒洗笔水之事,派雷公来捉拿他归案问罪。这时,慈观辞别乡亲父老,扮成村中老人,在村头的雨亭中奉茶。
时正中午,火热的太阳晒得石头发烫,树叶萎缩,这时,雷公满头大汗急冲冲地走过来,张慈观站在雨亭中喊: “奉茶啊! ”雷公听到有人请喝茶,就走进雨亭喝茶歇脚。
茶过三碗,张慈观就问雷公,贵客何往,有何公干?雷公见奉茶老者为人热情忠厚,就告诉他是奉玉帝圣旨,捉拿张公到天廷问罪。张慈观佯说:张公法术高强,武艺超群,恐怕你不是他的对手,如果你捉不到他给跑了,你怎么给玉帝缴旨呢?雷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问奉茶老者,那要怎样办?张慈观回答说:我倒有个办法,不过要先委屈你躲进我的布袋,我提布袋走,张公不会发现你,到了他的住处我手一放,你就可不费余力地把他捉拿归案了。雷公言听计从。叫张公快把布袋拿出来立即行动。
张慈观张开通天网袋,雷公就要走进去,张慈观即说: “你得先把玉帝的玉旨给我看一下,我才敢帮你” 。雷公就把玉旨交给张公,然后躲进布袋,张慈观施法把袋嘴封死,打开玉旨对雷公说:我就是你要捉的张慈观,但玉帝敕旨是叫我张公掠雷公,雷公说是“雷公掠张公” , “张公掠雷公” , “雷公掠张公” , “张公掠雷公” 。
两人争了好长时间,张慈观说,免争了,我把玉旨念给你听: “天都天皇诏曰:雷神前日奉旨收妖,滥击无辜,今遣张慈观擒拿雷神问罚,尔其钦哉” 。
玉帝捉拿雷公
雷公斗大的字一个也不认得,认为事出有因,就要求张慈观放他一条生路。张慈观很温柔地说:张某在凡间利民济世,那有不救之理。你暂且躲在我这个通天网袋之中,待我寻找时机救你无罪,但你要听我的信号,我把通天网袋封口带拉一下,你就响一声雷,拉两下响两声, … … 拉九下是有危急,一声也不能响,拉十下你就大声地响个不停。
第二天,张慈观要出远门为老百姓消灾治病,拉了九下封袋口带,通知雷公不能乱动乱响。雷公把九下数成十下,就一直大声响个不停。这一响震得人间人心惶惶不安,天廷也被雷声震得不得安宁。托塔李天王奉玉帝圣旨率领着天兵天将捉拿雷公问罪,当他到南天门时,只听雷声不见雷影,无处追拿,只好回灵霄宝殿缴旨。玉帝就再降旨令太白金星在南门贴榜招贤镇雷响。
揭榜镇雷响
张慈观得悉此消息后,立即赶到南天门揭榜。太白金星见张慈观赶到南天门就问: “你来干什么” ? “我来揭榜镇雷响的” , “那好!我带你到灵霄宝殿玉帝面前去领旨“ 。张慈观忙说: ”且慢,请老前辈在玉帝面前奏说:我偷倒洗笔水为民解旱之事,要赦我无罪,我才敢进殿领旨“ 。太白金星听了张慈观的请求以后,就到灵霄宝殿向玉帝启奏,玉帝准奏,赦张慈观无罪进殿领旨。太白金星到南天门传达了玉旨,张慈观揭下黄榜随太白金星到灵霄宝殿。
张圣君铜币
玉帝见跪在殿前的张慈观道貌岸然,仙风飘逸,赐金椅同坐,玉帝问道: “闻张贤卿在人间悬壶济世,除恶救危,道行非浅,不知张贤卿有何道法治得孽雷“呢?张慈观起立奏道: ”微道自小学得五雷天心法,待微道一试“ 。这时,他暗诵咒语启动通天网袋封口带八下,雷声有序地响了八声;拉七下,雷响7声……拉一下,雷响一声。过了一会儿,拉了9下,雷声立即停止了。天廷遂安谧无声。
玉帝大为欢喜,褒扬说: “张贤卿道行颇深,念你镇雷有功,封你为监雷张圣君,五雷归你管辖,每年只许7个月有雷声, 5个月无雷响 。”张慈观跪下叩头谢恩。但是,张慈观听错了玉旨是五雷七月归他管。他就令五雷在每年的七月雷声要大,但不能雷死人。因此,七月法主雷声大,却不会雷死人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后世传念(张公祖殿)
张圣真君祖殿,又名金沙堂,位于闽清县金沙镇金沙街中段,为闽清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奉祀的是两岸人民共同信仰的商业保护神张圣君。
据史载,张圣君,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农历七月廿三出生在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张圣君刻行法文求雨,顿时大雨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张圣君寻找草药救病民……他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教因果道理,做的好事数不胜数……最后,在白云寺当头陀及老,淳熙十年(1183年),张圣君羽化升天,时年45岁。至今,九龙溪畔还留有张圣君的脚印。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都不会将他忘记!
张圣真君祖殿建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原先并不是奉祀张圣君的,只是个小庙。张圣君羽化升天后,老百姓就以其身躯塑像,放入小庙奉祀纪念,从此小庙就改称为张圣真君祖殿,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现存正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清康熙间重修,民国6年(1917年)又覆以铁瓦重修。张圣君祖殿为重檐歇山顶,飞檐斗拱,主祀张圣君,兼祀萧法明、连良瑞二君。主殿内,张圣君塑像居中,两旁为萧法明、连良瑞塑像。塑像两边是黑底金字的对联:“威镇金沙驱厉疫,恩敷宇宙护苍黎”,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张圣君的敬仰。
这里还不断新建了门楼、戏台及圣母厅、伽蓝厅、土地庙、观音楼、文昌阁等,使张驿君祖殿的规模更大。值得一提的是,张圣君祖殿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雕刻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的石狮一对,石狮造型古朴,线条明快简洁,十分难得。明洪武、崇祯年间的碑刻各一方,还有挖掘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九龙泉,民国6年的铁瓦……这些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张圣真君祖殿走过的历程,让人回味、引人遐思……
张圣君的神奇故事在闽清民间流传甚广,如点石化猪、坑伏五鬼等,家喻户晓。这里还保留有许多人文景观,如坐化石、张圣君当佣工时的遗址、张圣君亲手栽的二合一树等,都值得一看。
在福州,张活动和居住过的地方,也建有“张真君祖殿”。堂、殿建成,地方政府的官员上报朝廷,皇帝嘉其恩义,赐张为“大化真人”,并“奉旨祀典”。从此群众称他为“张真君”或“张圣君”。这两座堂、殿都有近千年的历史,至今尚存,诚为极珍贵、极难得的文物古迹,被定为市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两朝及至建国前夕,在这里经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贾,抱着祈愿“财源不尽滚滚随潮来”的心态,以此为“福地”和发财的“聚宝盆”,不断云集在上下杭地区,组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帮”,进行频繁的商贸经营活动。他们都把张真君奉为“祖师爷”,称之为“商神”,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并把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设在殿内,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区,分别成立各商业同业公会的分支机构。
由此可见,“张真君祖殿”实质上是各商帮、各行业在商务活动中议行论市、互通商业情报的信息发布中心。要研究福州商业史,特别是上下杭地区的商业史,不能不研究“张真君祖殿”历史的发展沿革。这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月洲族谱
考张圣君之祖籍地,实为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为福州张氏入闽始祖张睦第十三世玄孙,也是迁永泰县张氏开基始祖张赓(后张)之十二代重孙(一说赓公六代玄孙)。至今在清道道残谱中有两处关于张圣君的记载。
其一是“衍派支系”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云:
十一世祖普公:宋政和尉授奉议郎,汝楫公季子,配字(原未述):(生子)台符、信符;信符公生圣者即是,公系天圣贰……(下缺失)。
月洲族谱
在旧谱叙录中张氏族群显要人物及事迹一卷中,还有一段专述张圣君事迹之文字,颇为珍贵,现不妨引录如下:
赓公后裔住居于永水之月洲所自出也。如此观之,益乎信地灵人杰与神言之有徵耶。赓公之后,宋天圣贰年,夏有张圣公生在月洲,寄居盘谷洋,修道于方壶岩,显法石牛洞,得道金沙堂。成佛登天,救济万民,敕封普济真人张圣公。此乃天地端祥所钟灵,受人间千万年之香馨也。(《月洲张氏世谱》张世荣(83岁,族长)收藏道光残本摘录)
由上可知,张圣君(世谱称‘张圣公’)系月洲村人,生于天圣二年(1024)。至今嵩口镇月洲村仍有张圣君旧址,俗称“圣君坪”,并有许多关于张圣君在当地的传说。
虽然,张圣君出生是时代天圣二年与后世道坛所述“绍兴九年”(已未年,1139年)有很大出入,时间相差一百十五年此诚待考证之,但张圣君之为月洲张氏后裔却是无可置疑和事据民间传说及道坛(张圣君履历咒)所述,张圣君四岁丧父,后随母江氏(一说郭氏)改嫁盘谷洋连氏人家为寄子,并在盘谷(盘谷,旧称平夹)连厝林里(今盘谷两地对其祖籍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乡人并无异议。可见张圣君在历史上实有其人。
文化起源
方壶岩,离盘谷仅不到三公里处,因山顶有双狮之象,人称双狮峰,或称双峰。是永泰邑中著名的名胜奇景之一。该山自然景观极其幽美,有一池(一千二百米高峰上之天池)、三台(仙游台、承天台、望亭台)、七洞(雷洞、禅洞、天师洞、观音洞、蝙蝠洞、弥勒洞、斗鬼洞),还有三峰二十一岩之各种奇岩怪石景观,以及世间罕见的红腹四脚鱼、绿蝙蝠、岩茶、方竹等珍稀植物。是古代文人雅士绝妙之去处,今遗宋元明清名人石刻多处可证其景观之胜。
方壶岩
但是,最重要的是方壶岩又是蕴育张圣君信仰的发祥地。张圣君少年时因饲牛及砍锄柄之人生劳作及嘻耍玩游主要活动地点均与方壶岩有关。许多景点、地名均与张的圣迹有联系。如张圣君放牛的“饲?>牛石”、“牛眠石”,磨刀砍锄柄的“磨刀石”,观看仙人下棋的“棋盘石”以及仙人给其青桃吃的“仙桃坪”,张从江西龙虎山供回张天师神位的“天师洞”,张炼“雷法”之“雷洞”,张炼丹之“炼丹井”,张与五通鬼斗法之“斗法石钉”,张为民治疾以剑击石而汩汩涓滴之“甘露水”、 “龙泉井”等等。
可以说整个方壶岩景区都是蕴育张圣君成人、成神的摇篮与温床。许多张圣君的传说故事首先均传自此处,其后由于张的活动地区的扩大,这些传说故事也随之流行各地,并被不断地改造、加工、完善及本地化,以至在德化、尤溪、闽清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相关及类似的传说。这里主要捡几则简述如次:
其一、红泥鳅传说。相传张圣君少年时,为继父家做田式时,其母用红糟煮泥鳅当菜供其下饭,张生性戒荤,便用筷子将煮熟的泥鳅放到田里去,口中念念有词,这些泥鳅竟然活了起来,一枚枚摇头摆尾在田里游动。至今方壶岩下田垅中仍然有红尾泥鳅或全红的泥鳅,人们都说是张圣君以法术化活的。
然而,红泥鳅不但在方壶岩,而且在永泰本县之月洲村、嵩口等地都有红泥鳅的传说,但其送泥鳅的人已不是其母,而是他为人做长年(即长工)之家郑姓好心的东家婆,个别地方甚至演变其送泥鳅的含意为一个恶妇人有意识的让张圣君破斋的行为。其后,不但永泰本邑,凡张圣君足迹所至之闽清、德化等地都有张圣君造化红泥鳅鱼的故事,而在各地有所变异罢了。
张圣君青年修道后,寻居永泰七都葛岭方广岩洞。一天,人称“长眉大佛”的蔡道者到该岩求歇息,张允之,并托其照看岩洞而往他处游行。不久回岩洞时,蔡道者竟有意占其岩洞,不肯离去,张圣君愤然,决意与之斗法,竟以法术化方壶岩之石臼、石磨、石头为羊群向方广岩驱动,欲填平方广岩洞。途经河边,遇一女子以黑炭磨洗白衫,张不禁好奇地问:“小女子,你用黑炭洗白衫,如何洗得白?”那女子竟道:“你用石头变羊又如何走得动?”蓦然,张驱动的羊群却一只也不动,都成为石头了。
原来那以炭洗衣的女子是观音菩萨所化,由于她的点破,使石头恢复本相,至今这些石头还匍伏于一个叫仙寄岩的地方。张圣君无奈,退而思之,自己的行为确有过失,如一旦斗法成功,他驱石填方广岩,不但方广岩被填没,而将使大樟溪水湮没全县多少土地与村庄,自己岂不成了千古罪人。于是只好让方广岩给蔡道者。蔡道者也婉言劝之曰:“你不去方壶岩,还争方广岩何来?“张恍然大悟,方壶岩正是自己成长炼法的地方,又何必舍近求远与人争之,于是便返回方壶岩安身。
不料,方壶岩已成为兴妖作怪危害人民的五通鬼五兄弟所占,于是张圣君又与五通鬼展开斗法。经过三番五次的斗智斗勇,五通鬼终于被降伏。其中有一次是张圣君一时失误,被五通鬼禁于岩洞中,五通鬼以谷壳、粗糠在洞口炼火,企图薰死张圣君。一连烧了七天七夜,张圣君匍伏洞底,饥饿难捱,于是机智地想出一个哄鬼的办法,他自言自语道:“不怕炼糠火,就怕油烙倮。(福州方言‘倮’与鬼同音)。
五通鬼一听大喜,就用油蒸白倮从洞口不断地扔进去,张圣君得以保全生命。后想起与结拜兄弟临别时有“遇有灾难滴血相召”之约,于是咬破指头伸出洞口滴血以召其义弟萧、连圣者。二位圣者见天边起血云,闻讯赶来打破岩洞救出张圣君,发现张圣君的脸被糠火薰黑,从此张圣君成了“黑脸神。
四脚鱼
张圣君决意为民除害收五通鬼,就于方壶岩壁上钉上石钉(如古栈道石梁,今犹在),与之斗法,五通鬼的第一个跌下岩洞,跌断了一条腿成为“独脚五通”,其他四个在与张圣君比称体重时,被张圣君用麻袋装之,坐镇岩下。从此,仅余独脚五通偶尔四处游荡外,四个五通鬼被永镇方壶岩中,后之方壶张圣君坐像下还有被缚于麻袋内之五通鬼像呢。
然而,张圣君斗五通的传说不胫而走,传扬于四邻八县,到处都流传张圣君斗五通的故事。无论永泰县各乡,以及德化、闽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都有张圣君降五通的传说,并各有圣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德化石牛山上石壶洞之张圣君斗五通鬼的传说,其故事内容略有不同,如《德化县志》所说:
张自观,闽清人。炼性于蕉溪山石鼓岩。见石牛山夜火晶荧,知有魈魅,因往其处。魅悉现形。乃幻为女妆,坐舆中,群魅舁之入石壶洞。与之斗,悬崖上下,趾踵入石,辗转数十处,发尻鞭剑之迹如刻画。竟夺其洞,坐化镇之,至今英灵如生。魅常眩匿游人衣物,告于神,则立出。山顶有剑插石上,可摇不可拨。又有铁杖长四尺放,不假锤炼,以手摄成,指痕可数。(鲁鼎梅主修、王必昌主纂《德化县志》,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据清乾隆十二年版整理,一九八七年版,页四0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