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衡山南岳大庙内,有一个魁星阁,里面供奉着一位赤发蓝面、怒目獠牙的神。这位神立于鳌头之上,一只手捧斗,另一只手执笔,一只脚向后翘起如大弯钩,他就是闻名天下的魁星神。
魁星,又称奎星。宄其源,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奎星共有十六颗,包括星女座九颗星和双鱼座七颗星,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遂对其加以崇拜。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略见自奎而魁的缘由。《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这位星神。东汉宋均对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 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
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如明朝时,科举要实行“五经取士”。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崇奉的五部经书。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称之为“经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五经魁”或“五经魁首”。此外,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义。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如吊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目前,现存的崇奉魁星的遗迹还比较多。在福建省象春县西部就有座奎峰山。南宋时,乡人颜应时、陈朴二人曾在此共守寒窗,后来共登仕途。乡里人连馥奎峰山为“魁星山”,将山下的詹岩馥为“奎星岩”。在岩石上建筑了“奎星庙”,庙中所塑的魁星像堪称“雕形奇古,世间罕匹”。
同时,云南昆明西山龙门的石雕魁星也很出名。踏入凌空而立的“龙门”石坊,便到了石阁石殿。殿中就供奉着一尊高三尺有余,手执点斗朱笔,独占鳌头的魁星神像。两侧是文目和关圣二帝君。这三尊神像连同像后的海水、波涛、腾龙、礁石以及像前的香案、香炉,完全是自洞内的崖石雕砌而成,巧夺天工,令人拍手叫绝。此外,龙门南侧土红色峭壁有如金榜高悬,名曰“挂榜山”。挂榜山中“魁星点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美妙传说,使得全山充满神秘色彩。可以想象,曾有多少文人志士登临此处,神思遐想,踌躇满志。
现在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大庙中,塑有一座明清时的魁星神像,形象十分生动。望着这位过去掌读书人命运神的得意形象,似乎可以想象到封建文人学士们在其脚下俯首低眉,诚惶诚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