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言总·养生篇

老君《西升经》曰:“伪道养形,真道养神。通此道者,能亡能存。神能飞形,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又曰 :“凡人之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舍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故神生於形,形成於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爱人,人不爱神。故绝圣弃智,归无为也。” 继续阅读“至言总·养生篇”

静功总说(陈撄宁)

前面所列二十七条问答,凡与静功疗养有关的事项,皆已从各方面设想。而畅所欲言,惟实际工夫下手做法尚未详尽,再补充说明如后:

    神经衰弱症,目前尚无良药可医,含磷质的药品虽号称补脑。亦嫌名实不符;其他一切兴奋剂,或镇静剂,只能收暂时的效用。药性过了,仍旧是衰弱,或更加严重。 继续阅读“静功总说(陈撄宁)”

神经衰弱静功疗法问答(陈撄宁)

1.问:静功和气功是一是二? 答: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工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那些功夫都是动的,不是静的。世间各处所传授的气功,有深呼吸法、逆呼吸法、数呼吸法、调息法、闭息法、运气法、前升后降法、后升前降法、左右轮转法、中宫直透法等等,法门虽多,总不外乎气的动作;静功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气的动作,若有意使它动作,就失了“静”字的真义。 继续阅读“神经衰弱静功疗法问答(陈撄宁)”

彭祖摄生养性论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柔弱畏威,神强也。鼓怒骋志,气强也。凡人才所不至而极思之,则志伤也。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也。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积悲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久言笑则脏腑伤,久坐立则筋骨伤。寝寐失时则肝 继续阅读“彭祖摄生养性论”

养生辨疑诀

栖真子施肩吾 述

一气无方,与时消息,万物生死,共气盛衰。处自然之间,而皆不知所以然而然。其所禀,习在覆载之下。有形者先知其本,知其本则求无不通。修道先须正其源、正其源则流无不应。若弃其本而外求,背其源以邪究,虽猎尽百家,学穷诸子,徒广虚论功条,其摄养之效,得者观之,实为自误耳。今历观世间好道之流,不可胜数。虽知恬淡以自守,全不知恬谈之中有妙用矣。虽知虚无以为理,全不知虚无之中而无不为矣。若不知虚无恬淡妙用之理,徒委志于寂默之间,妄作于形神 继续阅读“养生辨疑诀”

修真秘录

前商州丰阳县主薄符度仁 纂

食宜篇

思仙问曰:夫修养之士,何物所宜食之,充饥得不伤损矣。真人曰:酸咸甘苦食之,各归其时,春夏秋冬顺之,勿逆其藏。所食大过,成疾亦深。节戒作方,延益无限。其伤损之事,前已具言,延益之宜,今为子说。无令脱略,子宜志之。

《八素》云:春宜食辛(辛能散也),夏宜食咸(咸能润也),长夏宜食酸(酸能收也),秋宜食苦(苦能坚也)。冬宜食甘肥(甘能缓中而长肌肉,肥能密理而补中),皆益五脏而散邪气矣。此四时之味,随所宜加之,食皆能益脏而除于邪,养生之道,可不移矣。 继续阅读“修真秘录”

摄养枕中方(孙思邈)

摄养枕中方

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於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於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遣,摄卫之道赊远而易违,是以混然同域,绝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论之未备,所以将来志士览而惧焉。今所撰录,并在要典。事虽隐秘,皆易知易为,以补斯阙。其学者不违情欲之性,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玩,而顾紋可法。旨约而用广,业少而功多。余研核方书,盖亦久矣。搜求秘道,略无遗馀。自非至妙至神,不入兹录;诚信诚效,始冠於篇。取其弘益,以贻後代。苟非其道,慎勿虚传;传非其人,殃及三世。凡著五章为一卷,与我同志者宝而行之云尔。 继续阅读“摄养枕中方(孙思邈)”

咒术概述

咒术是道教应用咒语祈请神明、护卫形神、驱除邪祟的一种方术。道教咒语门类繁多。用于道士修炼、护身的,从起居生活中的栉发、沐浴、衣、食,到入山涉水云游访道用的辟虎狼咒等护身咒,渗透到生活的每一环节。在早晚功课经中,诵经前先念八大神咒。结坛行法时,常先念《卫灵咒》、《金光神咒》,以求卫护心神、赐予神通。行持中书符有《书符咒》,用符有《发符咒》,召将时有《召将咒》,用印有《开印咒》,上香有《上香咒》,步罡有《步罡咒》。为人治病,有针对各种症状的治病咒。祈雨祷晴、劾鬼降妖,也各有相应的咒语。念咒时,常配合掐诀。咒语除口念之外,又可与符书写在一起,称为“符咒”。

符箓概述

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道教认为,符是天上云气自然结成,由神仙摹写,传于世间,故有召劾鬼神、安镇五方、降妖镇魔、治病除灾等神奇功能。箓又称法箓,通常列有神吏名号,及相应的符,有的还绘上神像。道士拥有相应的法箓,方能召唤神吏兵将护卫身形,或役使以施行道法。同时,它对受箓者也是一种约束。
箓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正一、灵宝、上清等诸多法箓体系。它们通常与各种符一起传授,称为授符箓或授箓,以作入道凭信和道阶标志。

道教武术

道教武术一般广义的称为道家武术。中华武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而道教对中华武术的发展,贡献尤大。武术本为竞技和防身之用,殷周时期的竞技和角斗,当为中华武术之先河。秦汉以来的方仙道有墨侠之遗风,为道教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室独尊儒术,名门缙绅子弟重文轻武,惟以五经猎取官禄,视武术兵法为 “不急之末学”(《抱朴子外篇·自叙》)。而隐士、道士独处山林,既无意于功名,又易为盗贼猛兽所伤,故不得不习武防身,从而刺激了武术在道教徒中的发 继续阅读“道教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