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

二郎神为中国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其信仰起源于蜀,也兴盛于蜀。二郎神世为水神,但其所指皆不尽相同,其来历与李冰、李冰之子李二郎、赵昱、邓遐等几位古人有关。
李 冰
李冰为秦朝蜀(今四川)郡守。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郡太守,为郡民治理水患,凿离堆,穿=三,灌溉万顷良田,使川西平原去患致富。民感其恩泽,立庙祭祀,使其神化。后蜀封为“大安王”,又封为“应圣灵王”。祀奉他的庙在永康郡导江县。宋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其庙,七年(974年)改号“广泽王”。后世遂称厂济王,每岁一祀。《风俗通》《新搜神记》《华阳国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继续阅读“二郎神”

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沧茫的大梅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延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蒂,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 继续阅读“门神”

三星神

在北京自云观的东院有一座新落成的殿堂——三星殿,里面供奉着幸福安乐和长寿的福、禄、寿三星神,他们执掌着人的幸福吉祥和长寿,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影响。俗话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三星神的形象和蔼慈祥,所以使人觉得可亲可近,民间百姓都新呢地称他们“三星老儿”。又因为他们是幸福长寿的象征,所以人们在对他们顶礼膜拜的同时,还将他们当作吉祥物进给新朋好友,从而使三星的信仰广泛深入民间。 继续阅读“三星神”

风伯

风神亦称风伯、风师,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梅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周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长者伯,故日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 继续阅读“风伯”

雨师

雨神亦称雨师,其信仰与风神一样,起源甚古。《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同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汉人在以箕星为风伯的同时,则以毕星为雨师。蔡邕《独断》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天太白星主兵,其精下为雨师之神。”《易·师卦》曰:“师者众也。”《风俗通义·祀典》称: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百里,风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丑之神为雨师,故以乙丑日祀雨师于东北,土胜水为火相也。可见当时雨神已被列入国家祀典。 继续阅读“雨师”

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是道教阴府地狱的最高神灵。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问东北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中书》亦云:“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还记载了“五方鬼帝”, 继续阅读“酆都大帝”

灶神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界”、“灶界老爷”、“东厨司命”等,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信仰极为昔遍,自汉代以来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十分虔诚。
传说,灶神的最早信仰是与灶的自然属性分不开的,而灶的自然属性则是用火烧煮食物,因此火神炎帝祝融自然而然地成了灶神的总领。据《周礼》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神也。祀以为灶神。”又据《淮南子·时则训》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或说祀灶是报“先炊”之德。《仪礼·物牲馈食礼》云:“尸卒食而祭熹爨雍爨。”郑玄注曰:“爨者,老妇之祭。”孔颖达疏曰:“老妇,先炊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先炊即为主持灶以发挥其功能的老妇人。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有相当的地位,比渔猎耕战轻的炊事即自老妇来主持,她们执掌着食品的分配大权。由此可见,祭老妇人,是由母系氏族社会母祖分食的遗迹。 继续阅读“灶神”

土地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昭《风俗通史·祀典》引《孝纬经》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般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据《礼记·祭法》载,同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文称:“王为群姓立社 继续阅读“土地”

城隍

在道教护卫神中,有一个专门护卫城邦,扶正祛恶,且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的地方神——城隍。
据《北齐书·幕容俨传》记载,城隍神的信仰最初在吴越地区十分盛行,南北朝时正式称为城隍神,唐代时加封爵禄,五代时封侯称王,其庙几乎遍布全国。宋代荣立国家祀典,各府州县皆立庙祭祀。元代在京都建城隍庙,封其神为佑圣王,城隍神遂成为封建国家的守护大神。
城隍多为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以其英灵来护佑百姓,打击邪恶,故而城隍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会稽城隍庞玉;南宁、桂林城隍苏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霍光、秦裕伯;北京城隍杨椒山;甘肃天水城隍纪信等。
庞玉,庞玉为庞坚四世祖,京兆径阳人,身材魁晤,勇猛过人,精通兵法。初为隋 继续阅读“城隍”

行神

行神,即路神,又称“祖神”。因其与人们日常生括密切相关而被祀奉,为“五祀”之一,诸侯称为“国行。”唐孔颖达疏曰:“国行者,谓行神在国门外之西。”至于所祭路神为谁,历来说法不一。
《轩辕本纪》称为黄帝元妃螺祖。颜师古拄《汉书》说是黄帝之子。《风俗通义》却认为是共工之子修。古人认为外出祭行神可保路谴平安,道吸收民众这一信仰,将其纳入神系,奉为指引人们路谴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