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道教常用的斋醮科仪很多,大略有:早晚坛功课、接驾、祝寿、进表、炼度等等,现择要分述如下。
(一)早晚坛功课
道教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约起于南北朝以后。据《早晚功课经·序》曰:“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也,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大道,非课涌无以保养元和。是人道之门墙,修性之径路。” 继续阅读“现行道教常用斋醮科仪之简介”
斋醮科仪的文化价值
宗教礼仪是一种文化,已为当今社会所承认。而斋醮是道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就有它的文化价值,斋醮亦如此。
(一)斋醮与教义
道教通过斋醮科仪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来体现它的教义思想和教徒的信仰行为,主要表现在道、神、济贫拔苦等诸方面。
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他不仅是道教的宇宙观,而且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因为“道”最终被人格化,成为“太上老君”,出现了“一炁三清”之说。加上人(这里的人均指道教信徒)和鬼,便出现了人神、人鬼关系。在金篆、玉篆斋中,各种科仪大多反映人同神的关系,而黄篆斋中,各种科仪大多反映人同鬼的关系,因而要通过请圣、庆贺、祝寿等科仪为人、神祈福谢恩;通过破狱、炼度、施食等科仪为人、鬼 继续阅读“斋醮科仪的文化价值”
斋醮科仪的涵义
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 继续阅读“斋醮科仪的涵义”
杭州道教基本情况
杭州现有正式登记开放道教宫观1处,道士20人,道姑9人。信众数量难以精确统计,可统计的道教信徒约42000人。
杭州道教始于东汉。汉元封三年(前108),武帝建宫坛于杭州余杭县南十八,后改建为“天柱观”,此为杭州最早之宫观。东晋时道教杭州发展较快,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字)辞官别家,云游四方,后在杭州宝石山结庐修炼,著书立说,从事道教理论、炼丹和医药的研究实践,对后代产生重要的影响。唐宋时期,道教在得到迅速的发展,知名宫观增多,香火兴旺。元明期间,道教在杭州保持不衰,全真道开始传播。清代杭州道教逐渐衰落。 继续阅读“杭州道教基本情况”
古人为何说“万恶淫为首”?“淫”是什么,比杀人放火更严重吗?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这是流传于明清时期的一段名言,似乎也是一条经久不衰又颠簸不破的真理,至今都被我们所认可、所信奉并赋予新时代的含义,出场率非常之高。可是,不知大家是否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世间万恶为何以“淫”为首?“淫”究竟什么意思,难道它的罪恶程度比杀人放火,比鸡鸣狗盗更加严重吗? 继续阅读“古人为何说“万恶淫为首”?“淫”是什么,比杀人放火更严重吗?”
关注|深入推进我国道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23-2027年)
中国道教协会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年)》实施五年来,经过全国道教界的共同努力,《纲要》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道教中国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道教中国化走深走实,不断提高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水平,现制定《深入推进我国道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继续阅读“关注|深入推进我国道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23-2027年)”
天道承负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为社会和人们的和谐共处起到积极作用。所以,道教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善恶报应观上构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义。这一教义,就是天道承负说。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其核心主体则还是围绕生死问题,承扬于《老子想尔注》中“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 继续阅读“天道承负”
返朴归真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为“返朴归真”。
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纯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 继续阅读“返朴归真”
柔弱不争
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太上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为用,道教徒信道学道,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继续阅读“柔弱不争”
自然无为
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其义理可谓简易却又是那么深刻。
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所谓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 继续阅读“自然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