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常静则教化自现——谈谈道教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对古老的道教越来越不屑一顾。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教化天下,而现在的人们对于“清静无为”如何能产生教化作用产生了疑惑,这种疑惑不仅普遍出现在一般社会民众和学术界,在道教界人士和道教文化爱好者中也广泛存在。这种疑惑的存在加剧了道教日渐衰微的形势。道教界人士有感于此,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但是自然界的发展运行是时刻不停的,用进废退是一个普遍的法则。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事物终究要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消亡。道教会不会最终面临消亡的命运呢?

继续阅读“常清常静则教化自现——谈谈道教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西行心路

漫漫西行路。丘祖走过的路,是一条心路。如今,再走西行路,是探索新的心路。夜读《磻溪集》,静悟祖师心。又温《西游记》,感知那份遥远的艰辛。丘祖为何要西行?我掩卷自问。时空,已经旋转。近8个世纪之前,丘祖是如何决定西行,又如何一步步率领18位弟子行走在陌生的地域上的?我冒昧揣测,一是丘祖体恤民情,二是为了把握弘道之契机,丘祖才不顾70余岁的高龄,历经多年,跨越阻隔,踏上了漫漫西行路。

继续阅读“西行心路”

为人至诚 可保长生——《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的现代意义

很荣幸有机会参与此次的交流讲经活动,与大家一起分享《关圣帝君觉世宝训》这部经典。在赏析这部宝训时,认识自古迄今各界为何如此重视此一宝训,尤其着重“仙道贵生”的道教,因为倘每个信众能尽忠孝节义之事,自然可以保命长生,我想这便是《觉世经》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了。

继续阅读“为人至诚 可保长生——《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的现代意义”

重温并践行“百行之原”的“孝”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话题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字——“孝”,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再熟悉不过了,熟悉到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孝”作为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主流文化之一,不论怎样改朝换代,它被重视、被推崇,却从来未间断过。历代以来,对“孝”文化进行阐释的帝王将相、高道大德,不计其数。其中,《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就是道教大力推崇“孝” 继续阅读“重温并践行“百行之原”的“孝””

在福地的怀抱里体“道”

通过本期体道班,我感受到了中华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又对一个词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大道至简”。反观内心,之前我心浮气躁,由于习气使然,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改正这一点。以前,我一直是为了追求境界而追求境界,为了求道而求道,殊不知“求道,道已远”。追道越急,道离我们越远!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当下我们都可以用心去感受和体悟。道不远人,人自远。我在乾元观的这些天,感觉身心清净,发现只要我们心中有慈悲,以平和之心去看待世间万事万物,就会处处自在。境随心转,心念动处处境变,生命的法诀就是要向内体悟,向外是求不得的。内心不再因为外境干扰而产生种种波澜,这样才会不断地向“道”靠近。如果我们的内心时刻在患得患失,连开心、自在地生活都谈不上,就更别提体道和悟道了。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说过:“我即是道,道即是我!你即是道,道即是你!道不在宫观,道不在神像;但是道又在大殿,道又在宫观,道又在神像。以肉眼看万象,万象皆迷障;心中有道,道在心间。”真可谓“外求神佛一场空,内求自性显真灵。法门万千皆虚幻,全凭心意做功夫”!

继续阅读“在福地的怀抱里体“道””

以《太上感应篇》为修道门径

按照道教的说法,出家人与俗家人不同:世俗人的生老病死归阎王爷管,死了以后根据自己的业力一个殿一个殿地过堂受审;道人冠巾出家后归三官大帝管,不仅有三官大帝的护佑,还有历代祖师的加持。“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只要你是道门弟子,就会得到法脉的传承。反过来说,出家弟子必须好好修行才能得到祖师的加持护佑,如果做的还不如在家人,甚至作奸犯科,不仅会受到阳间法律的制裁,死后三官大帝也不会袒护你,还要被重新打回到阎王爷那过堂,而且罪加一等。如果我们只是口说行善而不身体力行,就会冒犯神灵。所以,出家道人修道要求更加严格,改过行善要比俗家人做得更好,还要焚修香火、修炼心性,在这个基础上诵经、拜忏、打坐、炼丹,才有希望得道成仙。

继续阅读“以《太上感应篇》为修道门径”

“死而不亡”之遐想

《道德真经》是道教的祖经与圣典,是道教教理的总纲,也是道教所有修行法门的指导依据。道祖当年洋洋洒洒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真经》,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道德真经》,我们总是在追逐中奔跑,却始终无法参透玄旨,历代王朝上至帝王,下至士庶,为《道德真经》作注者数不胜数,这应当是《道德真经》特殊地位的有力体现。
《道德真经》的每一个字都“贵若千金”,所以要想参悟它,就不得不战战兢兢,细细琢磨。我是个喜欢“小题大做”的人,所以不想笼统地概述自己的感想。揣摩再三,选定《道德真经》第32章中“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来谈谈感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是每个人在人生层面上都要面对的问题。

继续阅读““死而不亡”之遐想”

读《文昌帝君阴骘文》有感

由文昌帝君传授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乃文昌帝君降授凡间学子,要人行善积德,为子孙后代累积阴功的通俗经本。阴骘就是阴德,要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神灵暗中庇护,赐予福寿。文昌帝君以身说教,以种种身份显灵垂训,教人行善,还向世人许愿,只要人们都效法行善,上天必定赐福。此经排除了空洞的理论说教,结合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进行教化规劝,因此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提到行善、做善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行善做好事,那要捐多少钱、给多少东西呢?有人甚至会说这是有钱人做的事情,我收入不高,怎么能做善事呢?这些反应都是对行善做好事的歪解。其实很多时候,行善跟出身、地位、名气以及财富并没有必然关系。读诵《文昌帝君阴骘文》时会发现,经典中列举的种种善行,很多都跟金钱没有关系,如慈悲戒杀、抑恶扬善、容人之过、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拜神念经等等。捐物出资是行善,惩恶扬善是行善,与人解惑也是行善……善不在别处,善就在心中,只要有心,身无分文也能成为慈善家。“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继续阅读“读《文昌帝君阴骘文》有感”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蓄一头乌发,着一身青袍,饮的是松风玉露,诵的是《道德》、《黄庭》,行走坐卧在灵山福地之间。
初入玄门,我们本抱着多么殷切与美好的心愿,下定决心,把这一生都交予道门,交予祖师神灵。我们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与阻碍,说服父母,辞别红尘里的亲友知己,背着简单朴素的行李上了山,入了道观,冠巾、拜师,实现梦想中的一切。
可是真的上了山,一年、两年……发现宫观里的生活,也许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飘渺、悠闲。在你所住的宫观,可能没有每天按时的玄门早晚二时功课,没有明师教授修炼功法,更多的是大批的信众来烧香、许愿、咨询问题,还有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突然发现,每天行走坐卧的灵山福地,或许与喧嚣浮华的红尘无异。人未成仙,终有烦恼。这一颗心,由清净变得疲惫,甚至消极。是不是自己的初心变了?

继续阅读“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无为·无伪

文/秦兴仁
万物生于道,而成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正是《道德经》中所阐述的观点之一。我们作为后学,应该如何理解这段哲言呢?
要理解这段哲言,先得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而若要理解“无为而无不为”,就先得理解“无为”的精髓之所在。那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无为呢?难道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吗?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无为有三方面的涵义:一、德化万物,指不去直接干预;二、不妄为,指在必要的情况下,引导万物步入正轨;三、无伪即不伪为,这其实是变相的有为。这里的“为”通“伪”。其暗含的逻辑是:无伪——不伪为——无不为——有为。

继续阅读“无为·无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