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众生都成善人

在《太上感应篇》中,开篇第一句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祖师一语道破了世人一生的困惑与思考。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能明白,做善事就能得到善报,做恶事就会遭到恶报。但为什么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善报,甚至换来的是恶报呢?为什么有些人做了恶事而没有得到恶报,却总是善报相随呢?让我们带着这些困惑与思考,共同去领悟祖师的智慧。

继续阅读“期望众生都成善人”

行善去恶 功过无私

作为一部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是将诸多因果报应集中起来,诸多善恶标准囊括其中的道教经典。这里要讲的是其中开端的4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现在,有很多人虽口念慈悲,但没有善信;而修行的人,又断除不了恶。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我们修道人听经听得少了。虽然,听经和读书所得到理论知识是相同的,但读各种书特别是现代的书,需要起心动念;而听经却是身心一致,不必起心动念,可以闭眼去体悟经教的力量,在一念之间,随感而得,无需挂怀。听经融合了读经,进而,如果能通过自己的讲经来体悟整部经典,那更是一举两得的事。

继续阅读“行善去恶 功过无私”

正己化人 众善奉行

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也是最难获得的,《北斗经》中说:“人身难得,正法难闻”。若今世为人,不能在有生之年了悟生命的本原,则死后会再次陷入轮回苦海,不知要再经过多久方能转成人身。而生活在地球上,并非人人都有机会得遇真正洞彻宇宙生命真相的智慧。《太上感应篇》的殊胜之处,在于这部经典不仅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法要,更是我们安身立命、成仙成圣的法门。
《太上感应篇》全文一千多字,太上道祖在开篇即告诉我们“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览全文,也意在说明这个道理,这16个字可谓言简意赅地道明了本经的主旨。何为祸?所谓祸,就是痛苦和灾难。何为福?所谓福,就是安乐和幸福。在大多数人看来,祸与福是依附于外在的某个人、某件事或者某样物品而发生的。而当你读到本经第一句即可明了,原来祸与福之所以会降临到我们头上,乃是惟人自召,幸与不幸的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

继续阅读“正己化人 众善奉行”

略谈《赤松子中诫经》的社会意义

道教经典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赤松子中诫经》(以下简称《中诫经》)便是其中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诫经》以黄帝和赤松子对话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了大道的至简至易,告诫人们要积德行善。《周易·系辞传》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中诫经》反复宣扬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劝诫人们要多行善事、积累功德。

继续阅读“略谈《赤松子中诫经》的社会意义”

《道德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作为道教的根本经典,《道德经》也是道教徒修炼和弘道的根本指南,但是《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教化的层面,而是早已超脱宗教的范畴,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性格。对于这样一部堪称民族智慧宝典的著作,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持续的探索和研究。
《道德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用一个“道”字来印证。《道德经》极力推崇“道”,道教也以“道”来命名,那么这个“道”到底指的是什么呢?《道德经》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指的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总方法,世间万物都得按照这个规律方法来生长繁衍。这是“道”字的宗教释义,而这种宗教释义也影响了“道”作为一个常用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翻开新华字典,道一共有十几种常用的释义,我们平时说的门道、同道之中的道,代表方向、途径;生财有道、医道、棋道之中的道,代表方法、技艺;公道、天道之中的道,代表规则、真理;传道、修道之中的道,代表学术或者宗教流派中的一个体系,可以具体理解为道教;而道士、道观中的道,则是直接指代道教了;另外还有一种代表根本、源头的释义,则是直接从《道德经》中得来的。

继续阅读“《道德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积德虽无人见 善恶自有天知

如果说诸经典是人们证圣成真的门径,《太上感应篇》就是我们成道成仙的基石,它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之家天必降福,积恶之家天必降祸”总结因果报应关系,全篇宣扬“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的思想。其中既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贵德的信仰条约,同时也包括了佛教慈悲为怀的内涵,所以说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炉。
《太上感应篇》中有这样一句经文:“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心。太上曰:“善恶相去几何? ”

继续阅读“积德虽无人见 善恶自有天知”

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历史悠久,箓仪繁杂,对其宗教文化内涵、作用功能等,今人或有不解。笔者因出自天师世家,自幼便常听母亲讲述一些道教传统,加之近30 年来一直专致于道教传承,对正一派授箓制度有一些研究和心得,故撰文以飨读者,以期抛砖引玉。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

一般认为,正一派授箓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明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中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其子盛,魏封都亭侯,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若细究起来,道教授箓的由来或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张道陵居鹤鸣山,“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等均在其内。《正一法文经》有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张道陵“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系师张鲁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以五斗米道教义施政理民。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另立“都讲”、“祭酒”,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而这种制度的确立,必然得有一套科仪章法,这便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形。

继续阅读“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历代《庄子·养生主》之文本文化与艺术阐释评议

历代对《庄子·养生主》篇之文本、义理、文化、艺术阐释者甚夥,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有不少精彩之论,也有不少疑点。本文就其所涉之解题、警句、寓言、结构及相关之文化艺术问题加以梳理、辨析与评议,希望能进一步深化此篇之探究。
“养生主”如何解
“养生主”三字应作何理解?主要有两说。
一种理解是把“养生”看作一个词,“主”看作一个词,理解为养生之主旨、要旨或宗旨。郭象说:“夫生以养存,则养生者理之极也。若乃养过其极,以养伤生,非养生之主”,就是这种理解。1后世采用此说者甚夥,如清人胡文英《庄子独见》:“《养生主》是言养生之大主脑”2,近人张默生说:“此篇标题为‘养生主’,乃即说明养生之道当以何者为原则”3等等。

继续阅读“历代《庄子·养生主》之文本文化与艺术阐释评议”

道教的文化定位与文化担当

道教素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在古代社会里,它与儒、释合称三教,是中国文化的支柱之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格局大变。及于现代,中国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格局,原来所谓三教的地位也随之大变。那么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道教的文化地位应当如何看待,道教本身又应当承担起什么样的文化责任,可以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意义。对于道教来说,这是一个认识自己的文化地位,发挥应有的文化功能的极佳契机。无论是道教界还是学术界,都应抓住这一契机,有所思考,有所作为。

继续阅读“道教的文化定位与文化担当”

大道至简 大医精诚——中国文化生命关怀下的“医道同源”

儒释道三教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主要流派,宋孝宗在《原道辩》中曾对儒释道三教给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功能定位,虽不尽精准,但也大致指出了三大学术流派的主要特征。“以道治身”则鲜明地点出了道教与医学(生理学)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他精辟地阐明了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和现代价值。自古“医道同源”,博大的中医学知识体系,渊源于先秦道家,与道教互根互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标志。

继续阅读“大道至简 大医精诚——中国文化生命关怀下的“医道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