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虚”中

道在何处?常人迷茫,不知如何寻求。
老子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德经》第34章)。庄子在《知北游》中明确指出“道无所不在”,并指出道之存在的可能位置,譬如在蚁蝼、在秭稗、在瓦甓,甚至在屎溺。按庄子的说法,道弥散于天地间,一切皆因“道”而立。《淮南子》发挥庄子大义,言“四方皆道之门户牗向也,在所从窥之”(《淮南子·说山篇》),意思是说,四面八方都有道的门和窗,就看你从哪儿找到通往大道的路径。
道弥散于宇宙之间,而世人却未能体悟到,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此言道以无形、无名之虚灵状存在于世,难以目视,亦难以说出;其二,世人为外物所执,缺乏观道之“慧眼”,尤其缺乏虚灵之心态。

继续阅读“道在“虚”中”

《心说》与“心学”别谈

《心说》与“心学”虽然在社会学的指向和功用上有所差异,前者讲的是问道,后者讲的是问学。然而,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把心的属性作为向学问道的首要前提。他们都是阐述形而上的心的本体属性的学说,而绝非在研究心的构造。故而自然会引起人们把《心说》与“心学”放在一起从思想内涵上进行研读和比较。这里我们依稀发现,在期期可无言传之中仿佛存在着某种嬗递与联系。而这种联系,竟然不知道是历史的必然亦或是历史的偶然。本文试解其兴替之一斑。

继续阅读“《心说》与“心学”别谈”

北京市合格学员:刘法超

北京市合格学员 刘法超

职业:北京某大学教师

居住地:北京市。

传授本门符咒,元辰宫,有行法资格。

北京当地的朋友可就近在北京观元辰宫。

联系方式:联系叶老师微信获取微信推送名片

“炼法入道”小考

道教的“炼法入道”之说,较少见当代学界提及。但事实上,它曾是唐宋时期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阶段,反映了当时道教试图超越各种“旧法”、确立“新道”地位的思潮,从中可以窥知道教修行观念的发展变化。
“炼法入道”一词,首见于唐末道士施肩吾 撰《西山群仙会真记》,后来南宋曾慥编《道枢》亦曾袭用其说。关于施肩吾,元赵道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曰:
施君名肩吾,字希圣,号华阳,睦之分水人,世家严陵七里濑。少举进士,习《礼记》,有能诗声。趣尚烟霞,慕神仙轻举之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登进士第。……初,希圣遇旌阳授以五种内丹诀及外丹神方,后再遇吕洞宾传授内炼金液还丹大道,于是终隐西山。……琼山白玉蟾跋《施华阳文集》云:李真多以太乙刀圭火符之诀传之钟离权,钟离权传之吕洞宾。吕即施之师也。2

继续阅读““炼法入道”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