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十规》讲座(二)

第二讲 学道就要诵经礼忏,修持守静(上)

陈耀庭

 

    上二次,我们讲了明代的第43代天师张宇初,张宇初为什么要写《道门十规》以及《道门十规》的第一规的内容。讲到张宇初针对明代初年道教内部存在的混乱情况,提出要整顿道教,严肃规戒。他提出的第一条规戒就是要正本清源,道教的各宗派、各山头、各庙宇都要“返本归源”,以太上立教之本作为共同的指导思想,各宗派一视同仁统一在道教的旗帜之下。这个思想至今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如果今天我们要根据《道门十规》来制订新的道门规矩的话。我想,根据第一规,至少可以订出二条:

继续阅读“《道门十规》讲座(二)”

《道门十规》讲座(一)

第一讲 张宇初为什么要写《道门十规》?

今天开始向大家讲解张宇初天师的《道门十规》。因为《道门十规》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这个讲座要连续讲几次。今天,算是第一次。
一,《道门十规》是谁写的道书?
《道门十规》是张宇初天师写作的。张宇初天师是龙虎山的第四十三代天师,生于1359年,殁于1410年。张宇初是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的儿子,从小就读孔子的《四书五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聪明,有思想。因此有人称它将来是“列仙之儒,异日丕张”。意思是将来会成为有神仙思想的儒生,而且还会光宗耀祖。

继续阅读“《道门十规》讲座(一)”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知者易悟,昧者难行。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体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三官北斗本来就是解灾解厄的

叫你们平时练法读经,如果听话照做,终日默默执行的,就不会说这里不顺哪里不顺了。

三官北斗本来就是解灾解厄的。

三官解二十四相侵

北斗解二十四厄难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慢慢想,你自己本心。

 

远离污秽人的气运和磁场太重要了

远离污秽人的气运和磁场太重要了

当你越来越专注自身的时候,不断的精进,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清醒,整个人的气运,会进入一种排毒状态,在长达一两年的时间内,你会攀援到一个新台阶,会和很多人告别,会刹那间想通很多事情。

人的气运,之所以不顺,就是沾染了太多污渍的磁场。当气运逆转过来,就会自动的屏蔽小人,很多烂事也会避你而去,一个人把毒排干净了,他的脸色,气色都会好很多,生活也会进入一个清爽的状态,再下一步,会遇到好人,会产生正循环,只有从污泥中爬出来的人,才会真正明白,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炼法入道”小考

道教的“炼法入道”之说,较少见当代学界提及。但事实上,它曾是唐宋时期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阶段,反映了当时道教试图超越各种“旧法”、确立“新道”地位的思潮,从中可以窥知道教修行观念的发展变化。
“炼法入道”一词,首见于唐末道士施肩吾 撰《西山群仙会真记》,后来南宋曾慥编《道枢》亦曾袭用其说。关于施肩吾,元赵道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曰:
施君名肩吾,字希圣,号华阳,睦之分水人,世家严陵七里濑。少举进士,习《礼记》,有能诗声。趣尚烟霞,慕神仙轻举之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登进士第。……初,希圣遇旌阳授以五种内丹诀及外丹神方,后再遇吕洞宾传授内炼金液还丹大道,于是终隐西山。……琼山白玉蟾跋《施华阳文集》云:李真多以太乙刀圭火符之诀传之钟离权,钟离权传之吕洞宾。吕即施之师也。2

继续阅读““炼法入道”小考”